close

約翰藍儂的社會運動

原發表日:01/17/2009

 

我對西洋音樂,尤其是搖滾樂,沒有太大興趣,因此關於約翰藍儂,我只知道他是披頭四的成員,被人槍殺身亡沒了會知道這個,還是因為高中時,英文課本單字解釋的造句裡,有一句寫到約翰藍儂,老師略提他的生平,我才有印象的

日昨,有機會經由分享看了一部記錄片The U.S. vs. John Lennon,才對於這位被認為是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搖滾樂歌手之喻的約翰藍儂,有粗淺的認識。

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40109日生於英國利物浦,1959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成軍,主要成員除身兼吉他、主唱、作詞作曲的約翰藍儂外,貝斯、主音、作詞作曲的保羅麥卡里(Paul McCartney)、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斯達特蘇特克里(Stuart Sutcliffe)、彼得貝斯特(Peter Best)組成,1962年與EMI簽約錄製唱片,此時斯達特蘇特克里已經離隊,另加入鼓手彼得貝斯特(Peter Best)。是年10月發行單曲「愛我吧」(Love Me Do),排行榜第17位,次年1月第二首單曲「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單曲唱片即登上英國排行榜首位,1963年連續三首單取得到冠軍,包含「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她愛你」(She Loves You)和「我想握往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並曾創下排行榜前5名均是披頭四作品的紀錄。此後開始在除英國外的在亞洲香港、日本及美國等地演出,「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迅速在世界範圍蔓延,1964年第一季,披頭四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售量的十分之四。他們的服飾、風格、言論成為潮流的領導者,作品的社會意識日漸加深,影響力透過音樂的傳播伸延到六十年代中後期的社會及文化革命。

該團體在70年代初期解散,其創下樂壇的紀錄包含:1.美國銷量最高歌手(1.7億張)2.全球銷量超過10億張、3.在英國發行超過40張冠軍單曲、大碟及EP4. 英國紀錄--15張冠軍、5.英國歷年最暢銷單曲1300萬張「我想牽你的手」(I Wanna Hold Your Hand1963)6.英國首星期銷售量最高的專輯200萬張—The White Album1968.11)、7.最高預售量的單曲100萬張-「我想牽你的手」(I Wanna Hold Your Hand 1963.11),次年打破自己的紀錄210萬張「不能購買我的愛」(Can't Buy Me Love1964.3.)8.一年擁有最多冠軍歌曲的團體--6(1964)

60
年代中業之前的約翰藍儂為搖滾樂而生,後來結識出生在東京,名門之後的日籍左派藝術家小野洋子,跳脫早期反宗教思潮而開始關懷社會,時值歐美各國在傳媒普及化之後,不斷播送年輕士兵戰死越南,以及美軍殘酷對待越南人的畫面之後,反(越)戰聲浪高漲,美國國內因為各種衝突及對立,也在選舉中爆發激烈的景民衝突。美軍入侵柬埔寨後,1969年約翰藍儂第一首個人熱門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成為反戰的聖歌,同年兩人結婚,他們把握度蜜月的機會,兩人在阿姆斯特丹旅館貼滿「和平」字樣的床上「靜睡」不下床,宣揚他們對和平的理念,成功博得歐美媒體的版面。

1971
年,兩人移居紐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在於洋子擬爭取與前夫所生女兒的扶養權,但這對夫妻,對於社會運動的參與不遺餘力,1972年美國降低公民投票權到18歲,這族群對搖滾樂風靡,加上約翰藍儂的主張,不見容於尼克森政府,美國曾經拒絕其入境,迫使其轉而在加拿大藉由音樂會的方式宣揚理念。美國政府對約翰藍儂監聽、打壓無所不用其極,並以其曾在英國吸食大麻為由,將之驅逐出境,經過三年的訴訟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定其永久居留權(綠卡)合法,次日其獨子西恩藍儂(Sean Lennon1975- )出生,自此約翰藍儂放棄了一切音樂活動,少有作品問世,寫給兒子的Beautiful Boy,成為千古傳唱。

70
年代後,約翰藍儂行事轉為低調,有一說是因為其官司纏身,但較可信的說法是越戰接近尾聲後,反戰風潮失去著力點,加上兒子誕生後,其生活重心回歸家庭,不過1980年,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的新作雙重幻想(Double Fantasy)出版,似乎預示將有更多的佳作問世。惟128日晚上,約翰藍儂在紐約中央公園旁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狂熱男性歌迷Mark David Chapman槍殺,得年40歲。

上開紀錄片有言,終其一生,約翰藍儂最愛的工作還是搖滾樂,這些引領風潮,甚至最後變為主政者眼中釘的社會運動,恐怕都是擦槍走火之下的產物,四聲槍響,結束搖滾樂壇最富傳奇色彩、追求愛與和平人物的一生。

***************
看完這部紀錄片的幾點想法:
1.
統治者比創作者更擔心搖滾樂的影響力這是講者說的。統治者為何懼怕搖滾樂的影響力?的確音樂無國界,不論螢幕上播映的內容是啥,配樂展現的撼動力,震懾人心。歌詞中傳遞的意念,快速風行,加上現場演唱的絲絲入扣,無怪乎主政者懼怕。另一方面,群眾力量的累積,也讓統治者恐慌,我們在早期台灣的街頭運動、中國對待法輪功等,都可見端倪。
2.
語言是大地的聲音,歌謠是時代的迴響音樂撼動人心,比語言文字尤甚,這在台語歌曲裡表現極致。早期台灣社會,受制於日本、國民黨政府的高壓統治,無法暢所欲言,將許多情感寄情於歌謠,因而早期的台灣民謠,悲苦的曲調,道盡許多無奈,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3.
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小人物真的可以創造歷史,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創造風潮,甚至影響時局,但要掌握時機及創意,當然運用媒體也是很重要的。
4.
革命者必定也是浪漫主義者花甲之年的小野洋子,風韻猶存,鏡頭下細數年少時期與約翰藍儂的種種,音樂、社會運動、家庭,墨鏡下的堅定與柔情,讓人動容。德國諺語也說: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年少可能輕狂,及長還是會對社會抱持著美麗的色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5.
意念的偶然當是偉大歷史的必然這是民進黨中央黨部牆上的一句話,套用於此亦然。約翰藍儂可能只是轉念之間將自己不成熟的社會主義色彩注入音樂的生命力中,無心插柳地引領風潮,鑄成他這一生的豐富色彩。
6.
荒謬的年代—20世紀真是荒謬的年代!雖然有許多過去千百年來所沒有的發現與發明,但是卻也造就人類貪婪後的廝殺。戰場上的哀鴻遍野,卻喚不起人心中的悲憫與忍讓,一將功成萬古枯,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7.
民主的進程片中所述,不過是60年代的故事,遙遠又熟悉,鎮暴警察對民眾無情的毒打,在台灣80年代的街頭運動中是家常便飯,當時美國對台灣政府打壓民主運動的批評,不過是對其20年之前作為的反思,或許當時老美笑台灣當局還在用60年前的伎倆,很可惜的是,20年後,台灣繼續遭逢同樣場景,這回老美笑的應該是台灣的民眾吧!畢竟,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
8.
法律是不是政治御用工具,對於民主進程的發展十分重要。即使政府的黑手,伸入司法,法院是捍衛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美國的法院做到這一點,所以在司法獨立之後,民主的道路更寬廣。台灣還有待努力!
9.
最後,我要說的是「綠卡」問題,這紀錄片裡面,很明顯的約翰藍儂的永久居留權有沒有效?是法院的判決,這點馬英九先生,不知道會做如何的回應。
以上內容,來自搖滾與人權紀錄片系列--The U.S. vs. John Lennon,經由張鐵志先生主持的座談及與會人員參與討論而得的感想,關於約翰藍儂、小野洋子及披頭四的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young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